第947章 掩耳盗铃

        大宁城的何浩当然没有收手。不出半月,便有人把消息送去了辽东都司。

        腊月初的辽东,雪已下了不止一场,此时外边正是大雪纷飞。

        空中的风不大,却是寒冷刺骨。

        一个青袍官员掀开曹毅家的一道门帘时,脸色发紫,嘴唇已经冻乌。

        曹毅见他的帽子上、毛皮大衣上全是雪花,立刻先招呼道:“李知事到炉边来坐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被称作李知事的中年文官先作揖行礼,道谢后走到了火炉旁,他轻轻拍打了几下手臂上的雪花,说道:“这时节,外边简直呆不住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辽东是这样,得冻几个月哩。”曹毅回应了一句,目光停留在李知事的脸上。显然曹毅想听更多的禀报。

        李知事伸手在炉边铐着,眼睛盯着火焰沉默了一会,才开口道:“何将军停止了与兀良哈人的买卖,但大宁城的盐商在办那事儿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曹毅的神情顿时一变,掩不住的怒火表现到了脸上,他吸了一口气,冷冷道:“掩耳盗铃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可不是?”李知事道,“自从宁王的人马官属走了之后,大宁城就只有那么些人。没有何浩那帮人的暗许,盐商们当然不敢做买卖。”他顿了顿,便轻声道,“何将军还是舍不下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曹毅已从椅子上站了起来,心情变得忧愤交加,他说道:“何浩要翻天了。老夫在都司衙门里,几番告诫过他,又派人专门去大宁城督促。他这是想单干吗?”

        李知事小心问道:“要不曹大人找个由头,把他调回都司,换个人去大宁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一时半会没用,大宁城那些将领谁没有份?只调走一个何浩,解决不了燃眉之急。全部换人,都司也不好办。”曹毅道。

        曹毅很快忍住了心中的怒火,冷静道:“事情棘手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他嘴上这么说,心里还有别的担心。

        原来何浩在辽东都司这边时非常听话,平常总是恭维奉承着曹毅。

        如今何浩开始有胆子违抗上峰,便让曹毅直觉已不可靠、无法控制,只怕逼迫太紧,让那胆大妄为的武夫狗急跳墙。

        曹毅当然也是底气不足,他分了好处的、还是大头,辽东都司中不少人也有份。

        事情万一捅漏了,那便是一大串人,而曹毅则是主犯!

        辽东都司发生的事,要说不是他撑腰、怕也没人信。

        就在这时,厚重的帘子再次被掀开了,屋子里的光线为之一亮。

        一个梳着发髻没戴帽子、穿长袍的人走了进来,他看了一眼坐在下方的李知事,便作揖见礼,然后径直走到曹毅身边,俯首悄悄说了几句话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圣上的大军过山海关了?”曹毅惊讶道,“天气那么冷,圣上到辽东来作甚?”

        长袍人道:“确实如此,听说圣上要走一遍辽西走廊,然后才返行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曹毅抬起手道:“老夫知道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长袍人作揖告退。

        消息让曹毅心头更慌,总觉得皇帝是冲着辽东官场来的。但他又不能完全确定,这样的惧意或许只是心虚。

        李知事的声音道:“说实话,边将只要有门路弄些钱,历来也算不上甚么大事。现在辽东没出乱子,那财路又牵扯甚广,圣上不一定会怎样罢?”

        曹毅立刻毫不犹豫地摇头道:“非也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圣上出关是否冲着辽东都司来的、曹毅还不能全然确认,但圣上决意禁止边将赚钱的判断,曹毅是不质疑的。

        曹毅道:“老夫在这个位置上,不能不关心朝中的情状。最近几年朝廷确实得到了许多白银,但花钱的地方也很多,似乎并不太宽裕。如今辽东卫所还算丰衣足食,圣上非得要往辽东增运钱粮,必定有目的。目的也清楚,圣上在北平府明白说过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李知事应了一声,缓缓点头,没有争辩。

        曹毅在地上踱了几个来回,忽然又道:“这事儿咱们拧不过,胳膊拧不过大腿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李知事沉吟道:“圣上果真决意如此……”

        曹毅低声道:“老夫历经几朝,在官场多年,悟到的这点事、必定错不了。”他想了想,又跺脚道,“何浩啊何浩,那二愣子把老夫害惨了!”

        摆在曹毅面前的景况,正是又急又乱。

        朝廷只要一查这事儿,辽东都司上上下下都脱不了干系,谁也别想置身事外。目前事情刚开始,大多人还不担心,毕竟大伙儿都认为法不责众。

        但朱高煦这种身经百战的武人皇帝,一旦被惹恼了会怎么样?曹毅寻思了半天,愣是想不出半点反抗、对抗皇帝的办法。

        而何浩与大宁城那一帮武将,如果不马上收手、便得出事;立刻见效的法子,只有何浩等奖励全听都司的安排。

        否则辽东都司上下要经过一番明争暗斗的调整,到时候黄花菜都凉了。

        曹毅无奈地叹了一声:“刀没架到脖子上,这会儿要让大家都把肥肉从嘴里掏出来,太难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李知事再次点头附和。然而他是否明白曹毅一番话的意思,便不得而知了。

        曹毅的话确实说得不太明白,他的意思是,这样继续下去、所有人都必定要完。

        他不想用这种严重的口气、在地位低的李知事面前说罢了,免得显出一惊一乍,没有大将沉稳气度。

        “今日就到此为止罢。”曹毅道。

        李知事立刻起身拜道:“下官告辞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曹毅送李知事到门口,站在原地陷入了沉思。

        ……冬季的辽东,气温比北平更低。

        护驾的军队中,将士们一个个都冻得面部发红。

        不过人们白天步行的时候,因为在运动并不会太冷,只是脸手冻得难受。

        朱高煦已经定好了行程,一路走过辽西走廊后,到广宁中、左屯卫的治所锦州城,在那里过年。然后明年正月出发回京。

        至于原先随驾到了北平的鞑靼残部、包括前汗妃阿莎丽母子,已留在北平,并未跟着朱高煦继续北上。

        阿莎丽一心要回到草原,并对本雅里失汗儿子的前程存有希望,朱高煦无法说服她,更没必要强迫,只得随她愿了。

        他也无意去占本雅里失汗遗孀的便宜,遂将阿莎丽等人交给了守御司北署的人、看管在北平城内。

        无论如何,朱高煦迟早必定会放她们走,不过要等出使鞑靼的陈镶消息。

        此时的交通很缓慢,人们出远门后、想及时回家是难以办到的事。

        朱高煦便分别写了几封家书,并派信使私下送回京师,给家眷们带回一些问候。他还在信中写到了归期,大概明年二三月间抵达京师。

        腊月间的节日很多,大军经过辽西走廊上密集的卫所时,朱高煦也早早地感受到了过年的气氛。

        他的感觉有点奇怪,一边想念在京的妻妾儿女,但一边又有一种隐秘的轻松。

        因为年关那阵子出行外在,他便不用再经历无休无止的宴席、祭祀、典礼。

        记得幼时很喜欢热闹,现而今他却渐渐有一点厌倦那些过场。

        大军刚刚经过了宁远卫,到了下午,便走到了一处吸引朱高煦注意的地方。

        此地的西边是山,往东看就能看到海边。

        海边白茫茫一片,水面上已经结冰了。

        朱高煦坐在马背上观望了许久,忍不住回顾左右道:“辽东都司的海面会结冰多久?”

        侯海拱手道:“回圣上,冰期大致在一个月到三个月之间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朱高煦听见是侯海回答,随口道:“侯左使懂得不少啊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臣不才,巧好有此涉猎。”侯海道。

        朱高煦又问:“冬天的船只怎么办?”

        侯海道:“冬天结冰时,船只无法进出港口。不过辽东近处有几处不结冰的地方,一处在永平府卢龙县,位于山海关内。金州卫(旅顺、大连)则有两处海湾终年不结冰。海船在冬季可以去这些地方,但平常那边比较冷清,不结冰的地方多半不在河口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朱高煦点头道:“有道理,若有河水冲淡了海水,更容易结冰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侯海愣了一下,似乎不太明白这个道理,他随即拜道:“圣上英明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朱高煦道:“这么说来,辽河口也该结冰了?”

        侯海想了想道:“臣不敢确定,不过没听说过那边不结冰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朱高煦已把卷起的地图拉开了一角,看了一眼道:“辽河口没有卫所,也无官府设的港口码头,北边很远才有个海州卫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侯海附和了一声。

        朱高煦便下令道:“选两个人,带些随从去辽河口,瞧瞧有没有能设港口码头的地点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侯海道:“臣领旨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朱高煦寻思着,海船如果能在辽河口停泊卸货,将来货物便能通过辽河、浑河等水系深入辽东都司各地。

        成本更低、运输量更大的海运和水运,会让辽东都司的局面完全改变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也十分契合他的新政,贸易运输重视利用海运水运。

        只不过暂时一切都还停留在设想中。

        眼前的现实是,辽东的冬季显得很荒芜冷清,朱高煦眺望着冰雪大地,除了长龙般的军队仪仗,附近仿佛没有人烟。